最近几年春节期间比较流行一个传说,古代有个年兽,会破坏老百姓的庄家和房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所以为了驱赶它,就放鞭炮,贴对联,就吓跑了年兽。

可是我小时候听过的关于贴对联,放鞭炮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也没听过「年兽」,只听过有一个叫「夕」的怪兽,破坏老百姓的财产,后来人们发现它怕红色,为了除掉它,就贴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它,人们为了纪念那天,所以称为除夕,好像还有个小孩,叫年还是叫什么忘了,用红绸子贴门上,后来红布不够用了,人们就用红纸贴门上来驱赶夕。

所以我想问的是,年兽这个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你们小时候听过吗?是不是近些年人们瞎编的?除夕的传说你们听过吗?

1. 从字义、语源分析

  《说文解字注》年(秊):「穀孰也。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聲。」

  可见“年”之本义与兽无关。可证“年兽”传说的发源晚于“年”的概念的产生。

  《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見。」

  《说文解字注》夕:「莫也。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从月半見。」

  《尚书大传》卷三:「歲之夕,月之夕。」鄭玄注:「自九月盡十二月,為歲之夕……下旬為月之夕。」

  《荀子 · 礼论》:「月夕卜宅。」楊倞注:「月夕,月末也。」

  可知,“夕”之本义为“莫(即“暮”,傍晚)”,还引申为月之下旬或月末,也与兽无关。可证“夕(兽)”传说的发源同样晚于“夕”的概念的产生。从“夕”的传说我们还能发现,它和“除”字也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从传说中我们看到,“除”字是“去除、除掉(夕)”之义。

  《说文解字注》:「殿陛也。殿謂宮殿。殿陛謂之除。」

  可见,“除”的本义是“殿陛(宫殿前的台阶)”,而并不是“去除”。

  《广雅 · 释诂二》:「除,去也。」

  而直到六朝的《广雅》才有“去除”的意思。

  而“除夕”的“除”应是一个通假字。除,通涂。而“涂月(除月)”也正是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别称。

  《尔雅 · 解天》:「十二月為涂。」

  清 · 郝懿行《尔雅义疏》:「涂者,古本作荼,荼亦舒也。言陽雖微,氣漸舒也。舒、荼,古字通用。周禮 哲蔟氏注:月謂從娵至荼。是 爾雅 陬、涂,古作娵、荼。」

653d5e511ca6c

图:清刻本《郝氏遗书全函:尔雅义疏》图一

653d5e6383aeb

图:清刻本《郝氏遗书全函:尔雅义疏》图二

  《周礼 · 考工记 · 弓人》:「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鄭玄注:「荼,古文舒假借字。」

  从清代学者(郝懿行)和汉代学者(郑玄)的综合观点来看,“涂”又是“荼”之通假,而“荼”又是“舒”之通假【注:为了不造成困惑,此处省略音韵论证】。即是,所谓“涂月(除月)”所代表的“十二月”之义,和“除去(夕兽)”没有关联。说到这里,也就说明了“夕”兽传说的起源明显不是来自“除夕(除去夕兽)”本身。

  当然,这里也从语源的角度解释了“除夕”的真正含义及来源。也就是说,本来就是“农历十二月月末(最后一天)”。

2. 从习俗分析

  过年习俗之一的爆竹,最早的相关记载是,南朝 · 梁 · 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鶏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熚有聲,而山臊驚憚。」

653d5e786a8bb

图:明刻本《汉魏丛书:荆楚岁时记》

  从此处可见,“山臊”像是一种怪物。放爆竹是为了驱赶它们。私以为,此“山臊”颇具年兽传说的原型。或者说,今天的所谓“年兽”、“夕”,就像是它的变体。

3. 总结

  回到问题,“年兽”的传说虽不能确切考证出是在何时起源的,是否为近代编造的。但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猜想,春节的各种习俗很有可能是因驱赶野兽而起。畏惧野兽、驱赶猛兽,是远古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日常生活反应之一。但从现在看来,驱赶野兽的仪式活动是很久远的,这种活动可能早已积淀为某种原始文化基因。而这种集体潜意识或原始文化基因始终渗透在古今许多重大的节庆活动中,是那些至今犹存的驱魔求安、祈福辟邪的种种仪式的源头之一。

4. 参考资料

[1] 文中提及到的古籍

[2] 葛云. 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辨春节起源与年兽传说[J]. 闽江学院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