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研究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的客家語音系。2021.2.9 重釐定版本。

本文首发于知乎专栏《大埔百侯话》,可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本文因特殊需要,主要语言(文字)使用:中文(繁体)

作者:以成

調查者:以成

2018.7.30 初稿(未公開)

2018.8.20 第十次修改稿(未公開)

2021.2.9 重釐定

1. 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研究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的客家語音系。

2. 前人研究成果

從筆者目前 (2018 年) 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尚未有學者研究百侯鎮的方言音系,而只有一份大埔縣城(即湖寮鎮)的方言音系[1]、幾筆大埔話的語音描述[2]。而本文在今天 (2021 年) 又根據後來獲得的一本大埔客家話詞典[3]對之前記錄的音系進行了更正與微調。

對於客家人而言,其遷移歷史及社會背景更受學者關注。而今有關百侯的文章或論文的研究方向也一樣如此,如李思睿的跨國網絡與粵東僑鄉社會變遷:以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爲例;蕭文評的粵東北客家“僑鄉”的形成與建構——以大埔縣百侯村爲例;蕭文評的祖先開基的傳說與解讀——以大埔縣百侯楊氏爲中心。雖然並未直接以漢語言學的描述形式來記錄百侯話的音系,但前人對百侯的遷徙歷史、社會背景的研究,對反應當地的語言特徵也有一定的幫助。

3.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地大物博的中國蘊含着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而語言又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的文化凝聚體。研究語言,有利於發現與保留語言中文化的點滴。在今日普通話推廣的大浪潮下,弱勢方言日益被普通話或強勢方言同化,許多有當地特色的語音、詞彙、語法正在慢慢地成爲歷史。這時,曾經經過研究,以文字、語音形式記錄下來的方言材料便顯得尤爲珍貴。

通過挖掘與記錄方言中的語音現象,相信不僅能保留當地語言中的文化特色,還能給歷時語音學、共時語音學等研究帶來許多幫助。本文通過對大埔百侯客家方言音系的記錄與研究,期望能給漢語言學相關學科提供有益的材料。

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調查法、描述性研究法。

5. 大埔縣百侯鎮概況

5.1 地理概況

百侯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南部,是距離縣城(即湖寮鎮)最近的一個鎮,直線距離僅約 10 公里。百侯鎮北接西河鎮,東連大東鎮,南毗楓朗鎮、高陂鎮,西臨湖寮鎮。全鎮總面積 94.2 平方公里,有山地 7038 公頃,耕地面積 785 公頃。

5.2 歷史文化

百侯鎮歷史悠久,早在 4000 多年前就已有人羣聚居[4]。在秦漢時期,今百侯鎮全境屬於南海郡揭陽縣。東晉義熙九年 (413 年) 立義招縣,今百侯鎮(下略)全境屬於義安郡義招縣。大業三年 (607 年) 改義招縣爲萬川縣,全境屬於潮州萬川縣。武德四年 (621 年) ,廢萬川縣,縣境併入潮州海陽縣(今潮安)。此後,歷宋元前期,均屬潮州海陽縣光德鄉。成化十四年 (1478 年) 立饒平縣,今百侯鎮爲潮州府饒平縣地。嘉靖五年 (1526 年) ,全境屬潮州府大埔縣。民國 3 年 (1914 年) 屬於潮循道,民國 25 年 (1936 年) 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新中國成立後,百侯鎮的轄區範圍不斷變化。截止至 2020 年 6 月,百侯鎮下轄 14 個行政村(曹鮎村、軟橋村、舊寨里村、帽山村、曲灘村、橫乾村、東山村、南山村、新樂村、蘇姑坪村、武塘村、白羅村、侯南村、侯北村)和 1 個社區(百侯社區),轄區範圍延續至今。

百侯鎮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幹部之鄉」等美譽。 2010 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5]。2019 年 12 月 30 日,百侯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6]

5.3 鎮名來源

653d5f911bc23

上图:「蔡仙圳」石刻,以成攝於2018年8月4日

百侯古稱「白侯」,其名最早見於蔡仙人古圳之摩崖石刻:「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開此圳,謬言四句:白侯洞裏號神仙,一帶江山幾百年。余今開墾乾坤地,永與鬼爲祭祀田。開禧元年 (1205 年) 己丑仲春,開山錢公超記。」永樂元年 (1403 年),皇帝朱棣令解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其湖·潮州府總圖載「白侯」爲潮州府所轄。2007 年 3 月,有人在百侯鎮軟橋村張田坑中發現一萬曆丁亥年 (1587 年) 的古墓。該墓用糯米灰搗製而成,總佔地面積約爲 80 平方米,碑上方刻「白侯」二字。據考,「白侯」爲姓氏,出自白姓,最初出自羋姓。由上可知,「白侯」應是因姓氏而命名的地名。

嘉靖至康乾年間 (約 1522-1722 年) 的大埔縣誌(攝製本),「侯」字被改作「堠」字。堠,乃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 ,縣令宋嗣京編埔陽志刻本(攝製本)也記錄了「白堠社」一名。民國初期,部分鄉民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將「白堠」改稱爲「百侯」。該稱呼便沿用至今。

5.4 語言概況

百侯鎮全鎮居民主要爲漢族的客家人,全鎮使用客家語粵台片梅惠小片大埔百侯話。近年來受普通話推廣影響,青少年的客家語運用能力有所下降。

百侯話一般以侯南話爲最正,大概是因爲侯南村一直是百侯的政治、文化中心。本文將主要以侯南話的調查結果爲基礎,並由此整理出百侯客家方言音系。

6. 發音人情況

本文的主要發音合作人爲楊永泉,男,1955 年生,在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出生、居住,文化程度爲高中,職業爲個體戶,未長時間離開過百侯鎮。其母語爲百侯話,還能夠講普通話。本次調查由筆者於 2018 年 8 月 4 日至 8 日進行,本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7. 百侯話聲韻調

7.1 聲母

聲母總數為 22 個,含零聲母。

p 幫八百寶 pʰ 滂鋪飯肥 m 明微摸問
f 非副福虎 v 娃溫胃危
t 端多東肚 tʰ 透甜天毒 n 泥年腦南
l 來老藍路
ts 精早爭租 tsʰ 清拆祠字 s 心三謝酸
tʃ 照張主粥 tʃʰ 穿臭車柱 ʃ 審船書手
ʒ 以雲影藥 ɕ 喜許係靴
k 見九甲價 kʰ 溪共氣權 ŋ 疑日軟月
h 孝匣海河 Ø 愛矮壓鴉

註:

  1. 聲母 ŋ 與 -i 相拼時,實際音質仍爲 ŋ。
  2. 聲母 v 實際音質多爲 ʋ ,兩音互爲自由變體,此處只記 v。
  3. 聲母 ʒ 有時也讀作 ʐ,兩音互爲自由變體,此處只記 ʒ。
  4. 聲母 ɕ 主要爲部分中古曉匣母三、四等字的聲母,是 h 與 -i 相拼時顎化而來。

7.2 韻母

韻母總數為 73 個,含獨立成音節的鼻韻母 3 個:v̩、m̩、ŋ̍。

a a 阿爺 ai 大戒 au 靠包
ia ia 謝姐 iau 貓票
ua ua 瓜掛 uai 怪快
æ æu 釣鳥
ɛ ɛ 個* ɛi 個蟻 ɛu 鬥瘦
iɛ 矣*
ə ə 的*
ɔ ɔ 哦 ɔi 來開 ou 寶座
i i 義女 iu 九流
u u 囑咐 ui 尾隨
ɿ 紫字 ʅ 時意 v̩ 武烏
a an 半山 am 鹽犯 aŋ 橫聲
ia iam 尖鉗 iaŋ 迎青
ua uan 慣款 uaŋ 莖*
æ æn 年典 æm 甜念
ɛ ɛn 省廳 ɛm 黏鹹
iɛn 綿麪
uɛn 肱
ɔ ɔn 看飯 ɔŋ 上當
iɔn 全軟 iɔŋ 放*箱
uɔŋ 廣光
i in 人品 im 尋針
u un 隱存 oŋ 中用
iu iun 銀巾 ioŋ 龍胸
m̩ 唔 ŋ̍ 五魚
a at 發襪 ap 法葉 ak 百客
ia iap 接插 iak 額劇
ua uat 刮闊 uak 摑*
æ æt 八鐵 æp 貼碟
ɛ ɛt 墨黑 ɛp 扱澀
iɛt 別節
uɛt 國
ɔ ɔt 渴脫 ɔk 薄勺
iɔt 劣 iɔk 雀腳
uɔk 郭廓
i it 一筆 ip 入汁
u ut 出骨 ok 木竹
iu iut 律 iok 六足

註:

  1. 韻母 oŋ 是 uŋ 的變化形式,故此處歸入 u 行,ok、ioŋ、iok 也同理。
  2. 韻母 ou 是 ɔu 的變化形式,故此處歸入 ɔ 行。
  3. 韻母 ə 中只有一個漢字「的 tə」,這是百侯話的小稱後綴;韻母 ɛ 中只有一個漢字「個 kɛ51」,是「個 kɛi51」的口語讀法;韻母 iɛ 中只有一個漢字「矣 liɛ51」,這是百侯話的句末語氣詞之一。
  4. 韻母 ɿ、ʅ 即指舌尖元音,韻母 ɿ 與聲母 ts、tsʰ、s 搭配,韻母 ʅ 與聲母 tʃ、tʃʰ、ʃ、ʒ 搭配。
  5. 韻母 uaŋ 中的漢字「莖」的讀音「kuaŋ31」是該字的白讀音;韻母 uak 中的漢字「摑」的讀音「kuak5」是該字的白讀音;韻母 iɔŋ 中的漢字「放」的讀音「piɔŋ51」是該字的白讀音。

7.3 聲調

聲調總數爲 6 個,各聲調、例字及調值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詩衣 時移 使雨 市意 濕一 食逸
45 335 31 51 32 5

註:

  1. 百侯話不存在系統的連讀變調現象。
  2. 除以上六種聲調外,百侯話還有一個輕聲。百侯話的小稱後綴「的 tə」是唯一的輕聲字,其實際調值隨前字聲調的不同而不同。前字聲調若爲陰平、去聲或陽入,則實際調值爲 32;前字聲調若爲陽平、上聲或陰入,則實際調值爲 5。

参考

  1. ^李菲, 甘于恩. 大埔客家方言音系[J]. 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4, 32(3): 18-21.
  2. ^李新魁. 廣東的方言[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10.
  3. ^何耿鏞. 客家方言詞典[M]. 新加坡文藝協會, 2012.10.
  4. ^來源暫缺(?)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關於公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通知[EB/OL]. (2010-07-22)[2021-02-09]. http://www.mohurd.gov.cn/lswj/tz/t20110225_202666.htm
  6.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佈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名單的通知[EB/OL]. (2019-12-30)[2021-02-09]. http://whly.gd.gov.cn/open_newggl/content/post_2857544.html